文章內容目錄
1、有人說投資理財是騙局,對吧?
2、銀行理財的三大“禁區”你知道嗎?
延伸閱讀…
銀行理財三大“禁區”:
1.到期可買入的股息未必是“得到”
投資者首先要分清,購買理財產品不是“存款”。
金融產品和存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流動性問題。
銀行存款可以隨時被存款人提取並定期轉為活期存款,但只會損失部分預期年化預期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基金有封閉期。
如果投資者急需資金,他們將失去更多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來贖回本金,尤其是銀行代銷的一些保險產品。
這是好事,但如果投資者急需使用這部分資金,贖回會大大降低預期的年化預期收益,還會出現存款變成“保單”的尷尬局面。
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產品時,一定要看產品說明,看它是銀行理財產品和保險。
2、定期存款時間越長,可能賺不到“最多”。
很多人喜歡把資金全部存入銀行。
定期存款為3年或5年。
時間越長,他們獲得的興趣就越多。
對此,理財師表示,這種理財思路是正確的,但也要明白,銀行持有存款人的資金,賺取的利潤更大,給存款人的利息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投資1萬元購買一些低風險的產品,比如購買3年期國債,年預期年化利率為5%,預期年化預期到期收益率為15萬元,定期存款為3萬元;或者買銀行。
保本型理財產品,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約為6%,3年期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約為18萬元;又如購買固定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理財產品益盛財富益盛寶,投資2年,歷史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為13%,預期年化預期到期收益率為26萬元,5年固定押金才1萬元。
因此,你的定期存款時間越長,銀行就越“賺”。
建議投資者跳出“將資金存入銀行的理財思維”,轉變為獲取更大利潤的理財思維。
3、並非所有保本型理財產品都是“保本型”
保本型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型和保本型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型。
理財師表示,保證本金保證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是銀行在協議中作出的承諾,到期後投資者可取回全部本金和預期年化預期收益。
如果是保本浮動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銀行不承諾到期年化預期收益,甚至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可能為零,風險由客戶承擔。
有些產品是部分保證的,比如90%的本金是保證的,這意味著投資者可能會損失10%。
因此,投資者應看清產品是否真正有保障,並仔細閱讀理財產品的使用說明書。
理財師提醒,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了解資金在募集期間的計息方式,並區分產品的到期日和資金到賬日。
提前做好資金規劃,避免因籌資週期和到賬日期過長而稀釋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導致資
延伸閱讀…